然而,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园区,从2003年成立之初,走的仍然是农产品加工、羽绒制衣、建筑建材等以传统产业为主的路子,附加值低,没有核心竞争力,多年来一直处于“遥望”合肥迅猛发展,自己停滞不前的状态。
与杭埠开发区相似,2013年之前,舒城县在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、招商引资、干部作风等方面,都存在较大差距。彼时,舒城境内没有一家固定投资超亿元项目,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,政治生态较差,干部精神状态不佳……显然,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。
面对群众呼声,舒城县委、县政府分析认为,虽然有很多困难,但仍然有快速崛起的条件。舒城县位于合肥、六安、安庆三市之间,地处合肥向南发展的通道口,具有“背靠大别山、面向都市圈”的独特优势;上世纪90年代,舒城县一度曾名列全省第9,文明创建是全省的标杆,有一定产业基础。
经过科学研判、果断决策,2013年舒城县提出“大目标、大提升、大项目、大转变”这一工作思路。“‘大目标’就是要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社会。”舒城县委书记金德元说,要实现这一目标,舒城县就必须大发展,“而要大发展,就必须对工业基础设施、城市建设等进行大提升,引进大项目,同时干部作风有大转变。”
提出“四大”思路以来,4年来,舒城县GDP年均增长8.4%,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.2%,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.3%,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%……主要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2016年,地区生产总值增幅9.5%,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14.3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61.2%,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116.3%等指标,位居全市领先行列。
不仅是经济发展,社会各项事业也全面进步。2016年,舒城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、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、全省森林城市验收,万佛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6.1平方公里,城区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。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舒城正在悄然崛起。
从“交通制约”到“一环五射”
“要想富先修路”,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,尤其是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市县来说,交通的发展状况日益影响着区域的发展。
然而,就在4年前,舒城县城区道路拥堵,出城道路破破烂烂。面对这一情况,针对交通道路进行大改造,迫在眉睫。舒城县提出的“大提升”就是针对类似交通道路、工业园区、城市建设、现代农业、文化旅游等方面基础设施,进行改造升级、提质升量。
据了解,2013年,舒城县“大提升”谋划实施投资105亿元,实施16项重点工程,以基础设施大提升,推动经济大发展。随后,每年对重点工程进行完善和拓展。截至2016年底,累计完成总投资235亿元,其中政府性投资158亿元。
舒城县委书记金德元介绍,当地在面临资金困难的情况下,创造性的通过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,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,完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。
其中,仅交通一项,2013年以来,舒城县投入50亿元,对境内三条国省干线公路进行升级改造,全长127公里,形成了31.28公里的县城外环。
通过交通“大提升”,舒城县已经形成以县城区为中心,分别向合肥、六安、安庆、万佛湖、三河5处的“一环五射”路网格局,实现“八条通道连合肥”,城市发展通道被打开,为舒城插上了腾飞的“翅膀”。
产业招商助推战新产业集群崛起
“过去,我们招商心里没有底,遇到客户来实地考察,心里难免发虚。虽说杭埠有区位优势,可是产业基础薄弱。”杭埠镇党委书记陈宗银表示,家底薄弱,没有特色,外出招商也没有底气。
如今,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“大提升”,一大批“大项目”看中了这里的发展前景。2013年以来,舒城县围绕“服务合肥、发展舒城、等位对接、全面推进”的定位,重点瞄准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食品加工等产业,进行精准产业招商。
最先落户的是给合肥联宝做配套的苏州企业——胜利精密。胜利是联宝的第一大供应商,当联宝在合肥落户后,胜利也计划在附近建厂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得知此消息后,舒城县委、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领相关部门迅速行动,主动上门,多次拜访,终于感动了胜利精密,最终落户杭埠。
下一篇:惠民拉卡拉招商政策